1985年,萧华逝世,临终前特意叮嘱妻子:我还有两件事情放心不下
1955年9月27日的怀仁堂,秋夜凉意扑面。授衔典礼刚刚结束,39岁的萧华左手紧握军帽,右掌因为长年握枪而微微发颤。礼堂里金色的灯光映在他的上将肩章上,那一抹亮色像是一条极短却极亮的闪电,瞬间就让不少与会者想起他在二十多年前的奔跑。
1955年9月27日的怀仁堂,秋夜凉意扑面。授衔典礼刚刚结束,39岁的萧华左手紧握军帽,右掌因为长年握枪而微微发颤。礼堂里金色的灯光映在他的上将肩章上,那一抹亮色像是一条极短却极亮的闪电,瞬间就让不少与会者想起他在二十多年前的奔跑。
1963年12月17日清晨八点,中央广播电台的值班室里还弥漫着冷冽的雾气,一盏黄色台灯下,22岁的播音员方明正来回翻看厚厚的讣告稿。淮海路上车辆稀少,电台走廊也格外安静,只有秒针滴答作响。方明知道,十点整,他就要向全国播报一条意义重大的消息。
一说起毛主席跟元帅们,脑子里头一个蹦出来的就是“朱毛”俩字,像刻在石头上一样。
在中国的影视圈,有些名字像往事一样刻在大家心里。你可能没数过,但鲁继先在银幕前后活跃超过三十年,参演作品数量堪比小区门口的早餐摊。他扮过百姓、演过将军,甚至反复出演一个历史人物,让不少观众直呼:“这回罗荣桓又是他!”——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普通演员跨越几个时代,依
那天,1949年10月1日,北京下着细雨,一辆辆卡车载着士兵驶过长安街,天安门城楼上站满了人。
党中央在1937年初迁入延安,算是定下来了。当时我方特别缺乏文教宣传干部,为此便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前后,便调了周扬、艾思奇、胡乔木等一批著名人物来到延安。
《萧楚女》这本绘本以细腻笔触与温暖色彩,再现了革命先驱萧楚女的壮烈人生。从苦难少年到《新青年》编辑,他以笔为枪传播革命火种;农讲所中培育栋梁,烽火岁月坚守信仰。这段百字画卷,引领读者触摸那段峥嵘岁月,感受先烈如炬的理想信念与赤子情怀。
1947年6月10日凌晨,松花江面起雾,江南岸一条驳船悄悄靠岸,船舷上刷着“北满独立团教导队”几个黑字。几十名穿着粗布军装的新兵跳上堤坝,领头的青年低声嘀咕一句:“兄弟们,三个月后就奔前线。”这句朴素的话,正是东北野战军一年内兵力翻番的缩影。
百年说起来,是一串数字,可落到人心里,那就是一场又一场的人生大戏。谁不是在风雨里走过来的?有喜有悲,有人离场,有人坚守。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,说是历经沧桑,也是把无数人的命运搅在一起,不只是宏大历史,更是血肉之躯的选择和付出。2021年那个为百年庆生的时刻,也是
萧华(1916年1月21日-1985年8月12日),男,原名萧以僔,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,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,优秀领导人,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。他在回忆录中写道:
1961年3月6日凌晨四点,浙江舟山海域寒潮未退,码头灯火通明。岸边几艘猎潜艇汽笛齐鸣,东海舰队司令陶勇披着风衣,一边盯着潮汐,一边等着两位即将登舰的老帅—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副部长的贺龙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罗荣桓。就这样,一个足以写进海军管理史的小插曲,悄
1957年2月,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最高国务会议上,毛泽东忽然放下手中的材料,环顾会场:“军委文化部的陈沂来了没有?”几百名干部的目光齐刷刷投过去。陈沂答“到”时嗓音并不大,却在回声里透出几分激动。毛泽东接着说:“他是左派。”一句评语,让他当场成了舆论焦点。
1944年初夏,延安杨家岭的窑洞里一盏马灯摇曳,张爱萍给年轻学员讲起九年前的旧事,“那次我差点当不成兵”,声音压得极低,却立刻把众人听得直皱眉。讲述的主角,除他之外,还有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朱瑞,地点在1935年9月的俄界,长征行至岷山脚下,雨意未歇。
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、政治部主任鲍先志迎上去,帽檐上挂着水珠。许世友握着罗荣桓略显冰凉的手,开门见山:“司令员的体力透支大,干部一个月才三十一斤粮,这仗不好打啊!”罗荣桓点头,咳得肩膀直抖,却仍拿出小本子记录。
1956年8月下旬,北京的空气闷得很,海军医院住院部一间简陋病房里,罗荣桓靠着枕头翻完当天文件,叹了口气。自春天心绞痛加重后,他已第三次被医生强行“扣”在病床,却仍惦记手头那摞带“绝急”字样的电报。
这里的小楷字迹,将这种俊秀儒雅的格调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,我们能够看到,每一个字都透着古香古韵,不仅将魏晋小楷的精髓得到了最为完美的应用,而且还很巧妙地融合了姜夔小楷的用笔之道,写出了一种清新的模样。
一个皇协军上尉中队长,居然在炮楼里蒙着白毛巾吃午饭,怎么吃进去的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必须得把鼻子蒙住,不然面前四菜一汤的香味,怎么也遮不住炮楼外面飘进来的臭味,这个场面特滑稽是不是?真事儿!
1976年9月8日23时,北京中南海的窗户仍亮着,医护人员、卫士和值班秘书在狭窄的走廊里来回穿梭,时间仿佛被拉长。监护仪上的数字忽高忽低,谁都明白,历史正在逼近一个分水岭。
1929年寒冬,吉安孤江岸边的风刮得人耳朵生疼。国民党机枪连代理排长叶长庚盯着对岸的红旗,攥紧了手里的枪。他刚接了命令,要带两个班打红军,心里却早有了主意。
这让中央和东北局首长们都意识到长春的敌人不弱,强攻势必会付出重大伤亡。于是,我军改变了战术,围而不打,待敌弹尽粮绝之际再发动攻势。